中国民航运输国际防疫物资超406吨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0-03-30 07:17:18





点击进入下一页

  昨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稳定供应链有关情况。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昨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稳定供应链有关情况。截至3月26日,中国民航共执行防疫物资国际重大运输任务23架次,累计运输物资超过406吨,为稳定全球防疫物资供应链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3月28日,现有确诊病例降至3000例以下,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93例,来自42个国家,其中数量较多的7个国家占总数的83.4%,引起新一轮传播扩散可能性依然较大。当前,要继续防范本土病例零星散发和境外输入病例传播的双重风险,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防控。

  降低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收费标准

  中国民航局发展计划司二级巡视员张清介绍,针对疫情期间货运航班手续简化和费用减免方面,民航局已出台相关措施,降低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收费标准。采取包括优化货运航线航班许可管理、加快货运航班计划审批、出台货运航班豁免政策等举措,提升国际货运能力。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京华介绍,近年来我国邮政快递航空运输能力有一定提升,2019年出口邮件快件超过21亿件、75万吨,基本上都是通过航空运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其中,邮政快递企业自有航空的承运量占了20%,其余的80%主要是通过客机腹舱和航空公司的货机来运输。

  目前邮政航空、顺丰航空、圆通航空自有的全货机总数已经突破100架,国际航线30余条。相对于国际先进快递企业而言,我国邮政快递企业国际航空网络布局和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差距明显。后续我国将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以货运为主的机场建设,建设一批辐射国内外的航空快递货运枢纽,加大国际运力投入,提升邮件快件通关效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一级巡视员任虹表示,我国目前只有全货机173架,占民航运输机队4.5%,数量和占比非常小;现有全货机航空公司10家,和55家航空公司比,份额也非常小。所以我国全货机发展仅仅处于初级阶段。顺丰航空公司拥有我国最大的全货机机队,共61架全货机,此次出色完成了N95口罩的运输,开通了其他地方到武汉的直通航班,承担了湖北90%以上N95口罩的运输。

  增包机、开航线保障生活必需品等运输

  金京华介绍,受疫情影响,国际航空运力不足、国际寄递渠道受阻,造成了一些国际邮件快件滞留海外。国家邮政局将在万国邮联等多边框架下,努力维护国际邮政网络的畅通。后续将继续组织业内企业通过增加包机、开辟航线等方式,加强国际航空运力供给,保障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物品的国际运输。同时,还将通过中欧班列、中美快船以及周边国家陆运等多种途径,努力把疫情对跨境寄递物流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据悉,截至目前,顺丰航空公司已增开到欧洲、印度和美国的航线,执行防疫物资包机210班,其中3月1日到14日承运从我国发往海外的口罩、防护服、手套等防疫物资108吨,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邮政航空公司增开到俄罗斯、比利时的航线,执行防疫物资包机24班,运输邮件4.2万件、292吨。圆通航空公司执行防疫物资包机84班,承运物资超过422吨,3月21日使用757全货机将11万只口罩、10万人份检测试剂、1万件医用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运抵菲律宾。近期菜鸟网络也计划投入200架包机,努力打通中外双向物流,保障防疫物资和跨境电商件的运输。

  首个货运为主的机场预计明年底投运

  任虹介绍,湖北鄂州正在建设我国第一个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鄂州机场已在2019年下半年顺利开工建设,现在已经复工了,预计在2021年底或2022年初能够投入运行。

  任虹介绍,鄂州机场功能定位是货运枢纽和客运支线机场,按照2030年完成货邮吞吐量330万吨规划设计,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入驻鄂州机场,并出资建设鄂州机场航空货运设施,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社会资本、企业进入机场的项目。“十四五”将加快推进有市场前景地方的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建设。

  据介绍,到2019年末,我国运输机场共有235个。同期货邮吞吐量达到1710万吨,货邮吞吐量增长同比仅有2.1%,我国货运增长速度远比客运增长低很多,航空货运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