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温哥华汉风华服迎2025年国际中文日

“五一”假期将至 旅游市场大幅升温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中国电影消费年”启动

业界专家:AI时代塑造人类休闲走向

广东江门:美澳家居智能厨卫产业园动工,投入3亿打造AI超级工厂

马来西亚华商眼中的“双向奔赴”

探访古隆中,看千百年前的“战略家”挥扇安天下

发布时间:   来源: 泰亚传媒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随“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代表团造访了古隆中。古隆中的山门略显斑驳,青石台阶被无数朝圣者的脚步磨得光滑。我拾级而上,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书页翻动的声音——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声音,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正就着晨光翻阅竹简,眉宇间藏着整个乱世的答案。

       古隆中的竹林比传说中更为茂密。阳光穿过竹叶的缝隙,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宛如当年那位隐士布下的棋局。导游指着一处不起眼的石台说,这便是诸葛亮的"抱膝石"。我伸手触碰那块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石头,突然明白这位智者为何选择在此隐居——群山环抱如城郭,清溪环绕似玉带,这里本就是一处天然的"城池"。
 

       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茅庐遗址尚存残垣。站在那片长满青苔的废墟前,我仿佛看见了建安十二年的某个春日。司马徽对前来求教的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三国时代的序幕。有趣的是,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案头正摊开着一卷《孙子兵法》,而窗外桃花开得正艳——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诞生于如此平凡的日常场景中。

       诸葛草庐是按照明代样式重建的,但屋后那口六角井确是当年旧物。井水清冽如初,倒映着同样一片天空。当地人说,这口井有个奇处:旱不涸涝不溢,就像诸葛亮的人生准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井台边沿有几道深深的凹痕,传说是诸葛亮磨剑所留。我想象着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年轻的诸葛亮在出山前最后一次磨砺剑锋,也磨砺着自己的心志。
 

       三顾堂前的古柏已经两千多岁了。树干上皴裂的纹路像极了老人手上的皱纹,而树冠依然苍翠挺拔。这棵树见证过那个改变中国历史的冬日:刘备第三次来访时,诸葛亮终于展开那卷著名的《隆中对》。"天下三分"的战略在漫天飞雪中诞生,树上的积雪扑簌簌落下,仿佛上天洒下的惊叹号。

       古隆中的碑林藏着许多秘密。最引人注目的是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笔力遒劲处似有金石之声。这位南宋名将曾在抗金途中专程来此,在诸葛亮像前痛哭流涕。两块相隔千年的精魂,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注意到碑文上有几处模糊,导游说是历代文人抚摸所致——他们触摸的不仅是书法,更是那份"鞠躬尽瘁"的精神。
 

       下山的路上经过一片稻田,几个农人正在插秧。他们身后是连绵的青山,眼前是蜿蜒的田埂,这景象与诸葛亮《诫子书》中描述的"躬耕于南阳"的场景几乎重叠。我突然意识到,古隆中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位千古名相,更因为它保留了中国文人最本真的梦想——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在田园与庙堂之上,始终保持着精神的独立与清醒。

       暮色中的古隆中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风过竹林的声音沙沙作响。这声音从汉末响到今天,诉说着一个关于等待与选择、隐居与出仕的永恒故事。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草庐的屋檐,我仿佛看见那个羽扇纶巾的身影正站在时间的彼岸,对每个来访者发出无声的叩问:若是你,当如何抉择?
上一篇:天津与上合 | 巴基斯坦青年的鲁班工坊逐梦之旅
下一篇:襄阳:千年古城的东方传奇与未来新章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njhlxx.cn/ 东盟评论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