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在一线,全球逾23万医卫人员感染新冠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0-08-26 07:11:10





  中新网8月25日电 防控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里,全世界正不断意识到医疗卫生工作者们的重要作用,和他们在抗疫过程中承担的中心角色。尽管处境艰难,全球大量医卫人员不幸感染,仍有无数人身着白色战衣,冒着生命危险逆行出征,为民众生活早日回归常态做出努力。

  身处一线

  逾23万医卫人员感染新冠

  充满消毒水味的病房、不断被送来的病患,疫情所带来的一切,让人无处闪躲。但在与新冠病毒的生死时速较量中,身处前线的医卫人员们,没时间考虑更多,就全力投入到抗疫“战场”中。

  自新冠疫情在印尼发生以来,过去五个月中,已有至少86名医生被确诊新冠肺炎后去世。印尼医学会发言人哈里克表示,失去大量医生,也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成千上万的印尼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服务。

  根据尼泊尔流行病学和疾病控制部门的数据,截至8月23日,多达454名医卫人员感染了新冠病毒。巴拿马自2020年3月暴发疫情以来,已有至少3300名医卫人员确诊感染……

  国际护士理事会6月3日在一份报告中称,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已有超23万名医卫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并指出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要更多。

  “全球大量医卫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日前,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指出,有一些预测显示,个别国家10%至20%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都是医卫人员。

  处境艰难

  医卫人员承受心理、职业等压力

  职业暴露风险,是医护人员不得不直面的一个最大威胁,与此同时,他们所遭遇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正日益凸显。

  在美国加州奥克兰一家医院急诊室工作的医生道格拉斯·弗雷,每天下班时都担心可能会将病毒带回家,感染到妻儿。

  他还对美国政府在抗疫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感到挫败,“每个家庭、商店、企业、组织、学校、城市、县和州都不得不重复努力,试图弄清楚该怎么做,这一事实使我感到筋疲力尽。”

  英国《卫报》和非营利机构“凯撒健康新闻”的一项合作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白宫任由疫情肆虐,美国迄今已有超过900名医护人员死于新冠肺炎,而其中很多死亡本可以避免。

  另外,医务人员在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遭遇,也令人忧心。红十字国际委员会8月10日指出,疫情暴发以来,在40多个国家,已发生600多起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暴力、骚扰或污名化事件。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表示,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字仅反映了来自红十字会、新闻报道及社交媒体等的已知事件,实际的数字很可能要高得多。

  物资匮乏、人手短缺……

  多国医疗系统备受考验

  与此同时,医疗物资匮乏、人手短缺等问题,也使多国医疗系统在疫情中“告急”。

  在全球新冠感染病例数最多的美国,受医疗资源供给分散、成本高等因素影响,疫情蔓延之势迟迟难以缓解。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医卫人员感染人数及新冠住院人数不断增加,让当地医疗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世卫组织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范围的护士缺口有590万。疫情凸显了增加全球医疗卫生工作者人手的迫切性。

  8月6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挑战了卫生系统的极限,显示了卫生领域投资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此外,由疫情带来的“次生影响”也不断显现。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该组织四分之三会员国报告其康复治疗、牙科治疗等服务部分或完全中断;三分之二会员国报告其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精神健康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部分或完全中断。

  而频发的灾难事件,也不断考验着因疫情备受重创的医疗系统。发生于8月4日的黎巴嫩贝鲁特港大爆炸,导致贝鲁特的数十个卫生设施处于“瘫痪”状态,令这个面临金融危机与疫情危机双重考验的国家,压力陡增。

  牺牲与纪念

  做好个人防护,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随着新冠疫情常态化,全球多国民众逐渐对防疫出现倦怠感。出门不戴口罩、违规参加大型聚会……频频出现的聚集性感染事件,令当地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博尼塔·朗是美国阿拉巴马州马歇尔医疗中心的一名急诊护士。在这场疫情中,她一直在一线照顾病患,直到自己感染新冠病毒。8月20日,她因新冠并发症,不幸逝世。

  “我们失去了一名成员,这是无数一线医卫人员每天为了保护你们的亲人,而离开他们的亲人的证据。”当地时间8月21日,马歇尔医疗中心发声明称,“这一悲剧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力量阻止病毒传播”。

  疫情期间,许多医卫人员做出了巨大牺牲,其中一些人“因拯救他人的生命永远离我们而去”——谭德塞4月在纪念世界卫生日时指出,医卫人员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值得人们每一天表达敬意。

  这场持久的抗疫战,需要所有人团结一致,始终对病毒保持警惕,坚持每一条防疫守则,才是对“白衣天使们”最好的致敬。(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