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雕塑研讨会国博举行 国际学者共议“写意雕塑”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3:17:21





近日,“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近30年来以中华历史杰出人物为主要创作题材,倡导和践行写意雕塑理论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展览分四个单元,共展出雕塑作品179件套。内容有以炎帝、黄帝、孔子及诸子百家直至现当代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以达·芬奇、马可波罗、顾拜旦等为代表的世界名人系列;马克思等为代表的思想者,以焦裕禄、雷锋、孔繁森、南仁东等为代表的英雄劳模、时代楷模以及《睡童》《春风》为代表的生活系列;南京大屠杀组雕等。

6月21日,在展览举办之际,“吴为山雕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博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中、俄、法、德、意、日、韩等国的著名艺术家和理论家汇聚一堂,就“吴为山雕塑的人文情怀”和“写意雕塑的世界性”两大议题共同探讨了吴为山写意雕塑的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国际视野等。

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在研讨会现场

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德烈·科瓦尔丘克认为,吴为山的写意雕塑把中国的精神、精髓和欧洲现代的美学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其创作中最核心的特点。安德烈·科瓦尔丘克对吴为山《灵魂之门》系列雕塑印象深刻。作品中吴为山让两个穿越时空的人物能得以对话,完全是一种大胆的想法和构想。为此,在他看来吴为山的作品是中国当代雕塑一个独特的标志。

北京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则以“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雕塑诗人”来称赞吴为山雕塑是“写”出来的,是以雕塑的形式无声地书写、讴歌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充满自信和昂扬奋进的更深风貌。

卡尔·马克思家乡特里尔市的副市长安德里亚斯·路德维希在会上讲述了吴为山创作《马克思》并赠送给特里尔的整个的过程,他认为通过这来自中国的礼物,可以进一步进行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与人文关怀。

在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凌看来,家国情怀是吴为山雕塑的初心与动力,而吴为山的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形象系列中,一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精英系列雕塑,二是中华民族人文精英系列雕塑,第三则是反思历史、警示当下的大型主题性的创作。其中,吴为山的“写意雕塑”观为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位。

法兰西艺术学院通讯院士迪埃·贝奈姆认为,吴为山的作品很有力量,他的雕塑令人感动,具有世界性,作品通过塑像展现出了人类的欢乐和悲伤,思想性很强。“我作为一个印度人也能感受到吴为山的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美妙的氛围,非常美妙的感觉。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阿德维塔·戈拉纳雅克认为,吴为山的作品有非常强的历史感,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演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总结了吴为山之所以提出写意雕塑,是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现代艺术有系统的研究,其次是吴为山的国际视野。“相信吴为山的雕塑还有新的天地。”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将法兰西艺术和吴为山艺术之间做出一些比较,“在这些雕塑中我们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当今这个世界。”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主席邱艺认为,吴为山的雕塑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性。最重要的是有中华民族的风骨,这是支撑作品的灵与魂。

《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尚辉认为,吴为山提出文心意写的写意雕塑概念,是最明确提出中国雕塑写意论艺术主张的人,明确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审美理想。他提出的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中国艺术进行现代性转化,同时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审美的理想;《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指出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跟随历史的步伐、时代的进步,观察、记录、思考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安东尼奥·第·托马佐说到,他和吴为山彼此之间因为语言的障碍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却可以通过艺术、通过雕塑突破这些障碍;乌克兰艺术科学院副院长奥斯塔普·科瓦尔丘克:“那么宏大、规模巨大的雕塑能给观赏者和观众传达出一种感觉,就是让你在一个巨大的雕塑面前小心翼翼地欣赏它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感觉已经通过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传达到了观众的心里。捕捉难以捕捉的东西,那一下子的灵感,正是写意的一种精髓所在。”

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授朝野浩行对吴为山先生为祈祷和平而作的初衷表示由衷赞叹。韩国文化院院长韩在爀指出,吴为山运用写意雕塑手法融合中国传统泥塑造型加以表现、运用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理解加以表达创作的《孔子问道于老子》塑像,心手相映,蕴于自然,展现了道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吴为山先生以他的人文情怀弘扬了中华人文精神、用写意雕塑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用雕塑艺术彰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道路上守正创新,不忘初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