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诞中苛求“完整”
——读冰凌幽默小说《马林苏》
董喆
冰凌的幽默小说《马林苏》以其独特的幽默笔触,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在官僚体制与死亡焦虑双重挤压下,奋力追求“人生完整性”的基层干部形象。马林苏的故事,既是一出令人捧腹的荒诞喜剧,也是一则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寓言。小说通过“死亡准备”这一核心设定,将官场生态、家庭伦理与个人私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在笑声中揭示了小人物生存的卑微、焦虑与最终的和解。
一、幽默的内核:一本“蓝色账本”与一场严肃的荒诞
小说的幽默感,首先源于其核心设定的荒诞性。马林苏不喜欢白天,只喜欢晚上思考,我死了以后怎么办”这个最重大的问题”。为此,他郑重其事地建立了“蓝色账本”,将人生问题分解为“几个重大问题”和“十几个大问题”,以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规划自己的身后事,这种将终极哲学问题庸俗化、程序化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萌。从为妻子制定‘接班人五条标准”,到寄望于孙子“隔代继承智商”,再到处心积虑觊觎副处级岗位以求·骨灰盒入园资格”,马林苏的每一次·深思熟虑”,都因其目标的琐碎与手段的庄重而显得滑稽可笑。
这种幽默并非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一种‘严肃的荒诞”。马林苏是认真的,他真诚地相信,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明明白白地走”,实现人生的“完整”。正是这份认真,让他的荒诞行为充满了悲喜交加的张力,读者在发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虚无时,试图抓住秩序与意义的徒劳与可敬。
二、现实的镜像:官场算计与家庭焦虑的精准描摹
小说的幽默根植于坚实的现实土壤。马林苏的“蓝色账本”,实则是当代社会个体焦虑的缩影。他对“副处级”的执念,精准地捕捉到了体制内某些人“官本位”思想的精髓-职位不仅关乎生前的待遇,更关乎死后的“荣耀”。为了这个目标,他甚至策划了一场卑劣的匿名举报,却在‘报应”的恐惧和一场意外后不了了之。这一情节,将官场中隐秘的权力倾轧、人性的幽暗与自我道德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
家庭是马林苏“身后事规划”的另一重要战场。他对妻子可能“红杏出墙”的担忧,对女儿“泼辣有心计”的欣慰,以及对儿子“马成泥”的失望,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图景。他为妻子挑选“接班人”的五条标准,充满了自私的算计与自以为是的“大局观”,令人啼笑皆非。然而,这种看似荒唐的控制欲背后,却是对家庭“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的深层渴望。
三、和解的路径:从“有瑕纯洁”到“自我救赎”
小说的高潮与点睛之笔,在于马林苏最终如何处理那两件不敢记入账本的“严重问题”一受贿五万元与婚外情。这两件事是他·纯洁无瑕”人生观的最大污点,也是他心惊肉跳的根源。此时,之前一直作为笑料的*问林山革命陵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次实地考察,让他对“永久的安‘灰’之地”产生”狠狠的震撼”,从而激发了精神和思想的升华。
他没有选择坦白,而是以一种更具个人特色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将五万元赃款匿名捐给母校,完成了“财富的净化”;通过与妻子一番关于“精神出轨”的试探性对话,发现双方“扯平了”,完成了“道德的赦免”。这种处理方式,充满马林苏式的实用主义与自我安慰,却意外地让他获得了“格外的舒坦和安宁”。这并非英雄式的忏悔,而是一个小人物在现实框架内,为自己寻找精神出口的智慧与无奈。
小说的结尾,马林苏烧掉了那本承载他所有焦虑与规划的“蓝色账本”。火焰吞噬了那些工整的碳素墨字,也象征着他终于放下对“明明白白”的执念。他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账本来证明人生的完整,因为他通过与自我、现实的和解,在内心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完整”。《马林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或许都存在的“马林苏”一一那个对未知充满恐惧、对得失斤斤计较、渴望被理解、渴望留下痕迹的普通人。冰凌用“幽默的手术刀”,精准解剖现代人的精神病灶,最终却给予了一份温和的慰藉:人生或许本就“有瑕”,而真正的“完整”,或许就在于接纳这份不完美,并最终与之和解,轻装前行。
董喆:青年文学评论家
